本帖最后由 公正公平 于 2015-9-20 01:07 编辑
撑起新区的“健康保护伞”——我市积极构筑城南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
2015-09-18 08:44 滁州网 李慧
近年来,家住蓝天小区的老蔡再也不用烦心了。老蔡是典型的“三高”人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医院折腾几日,来回奔波总让他感到吃不消。自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投入使用以后,老蔡逢人就说,“今后,这看病得有多方便呀!”
让老百姓方便得实惠,是我市卫生事业大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随着城市人居不断南移,我市积极调整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先后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投入使用,整合市一院与市二院资源组建新的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撑起了城南新区的“健康保护伞”。 中西并重,办百姓满意医院
2012年10月,位于会峰路以东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大楼竣工投入使用。曾经,这是城南新区最醒目的建筑。
“2005年建院之初,全院仅有正式职工289人,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不到500万元,年业务收入不足800万元,每天门诊人数也就百余人左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龚建议告诉记者,那时,因为建设门诊大楼和后勤办公楼,医院负债高达2千余万元。
困难面前,医院党委带领职工不畏艰辛创事业,埋头苦干闯难关,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院、特色兴院、品牌兴院、人才兴院”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开展多元化协作等举措,使医院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曙光。
“随着城市向南发展,住宅小区陆续建设,入住人口的增加,现在,医院每天门诊人数达上千人,”龚建议表示,目前,锦绣园、蓝天小区及新建的七彩世界欢乐城等住宅小区都在医院的辐射范围内。
目前,医院占地7.5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60张。现有在岗职工718人,其中高层次卫生人才100人、临床教授4人。设30个临床专科,18个医技科室。医院相继被江西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确定为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承担了全省白内障复明工程、京沪高铁滁州站定点救治及市110、122事故联动急救任务。
医院严格落实护理整体责任制和护理分级制度,率先在全市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主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随访,开辟和设置了急诊绿色通道、济困病床,实施一单通和无假日医院等惠民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出入院患者满意度处于全市前列。
“根据规划,到2030年,从清流路以南至龙蟠河以北,这一块老城区城南片区人口将达24万人,”龚建议表示,下一步医院将继续发挥中医优势,建设康复养老机构,通过医养结合造福滁城百姓。
两院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利用
最近一段时间,市一院和二院合并的消息在滁州各大论坛网站和朋友圈热议。两院整合以后,对老百姓有哪些好处?看病是不是更方便了?会不会形成垄断?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市卫生局局长张文金。
“我市城区共有医疗机构13个,其中,三级医院2所,二级综合医院2所,一级综合医院6所。目前,13家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约3500。”张文金表示,随着滁州城市规模扩增和人口的增多,目前的医疗资源不仅无法满足老百姓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市综合考虑提出了整合一院二院的方案。
随后,张文金向记者简单的比较了两所医院。从专科水平来看,市一院设有儿科、传染科、精神科,而二院未设这3个专科。除了这3个专科外,市一院和市二院的专科水平各有优势,比如:市一院的心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急诊科实力强于二院;而市二院的肿瘤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实力则略强于市一院,两院整合后,老百姓看病可以自主选择,不用两家医院跑来跑去的做比较,看病也更方便了。
从医院角度来看,两院整合以后,一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能够快速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两院可以同时享用并提升市一院“三甲”的品牌资源和相关政策,扩大辐射范围,最大限度发挥品牌效益;三是能够实现医疗技术骨干、重点学科、大型医疗设备和其他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四是合并以后,强大的平台基础有利于优秀医学人才的快速健康成长,为高、新、难技术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用精湛的医疗水平为患者造福。
两院整合后,至此,我市医院布局为:南有新整合的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有新市一院北区,即老市一院;东有皖东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精神病专科医院),还有即将建设的市一院苏滁分院;西有市一院西区,即老铜矿医院;中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